《我與地壇》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與地壇》說課稿1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我與地壇》。下面、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設計,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總體構想:(大綱、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應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所屬單元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
同時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讀文章,這對于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新大綱”規(guī)定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币簿褪钦f,語文教學不僅要表現(xiàn)出其知識性、工具性的特點,還要表現(xiàn)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點。
所以,我從這兩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抓住關鍵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綿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寫景語言。
(二)熟讀課文,解讀作者對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強學生面對苦難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過學習,體味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擁有,學習體諒父母進而養(yǎng)成寬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觀。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脈絡非常清晰。全文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情,我的思緒,注重的是“生命”的意義,第二部分是寫對母親的理解,注重的則是“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因此,本篇課文的難點在于: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生與死”的思考及對母愛的感悟。而教學重點則應該放在讓學生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從而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說教法
討論法: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結合對研究性學習理論和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的認識,本堂課主要采用討論式進行教學。討論是必須問題為中心,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師生和生生的對話、它旨在鼓勵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另外,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我還采用了通過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法和誦讀法,以激發(fā)學習熱情,通過直接感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三、說學生,說學法
這些學生,剛升入高中人生閱歷還很淺,又剛剛接觸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樣學生偏淺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對深刻的內(nèi)涵構就成了一對矛盾,怎樣在45分鐘里讓學生讀懂文章并有所收獲,完成對這篇文章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正確有效地學習方法是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關鍵。
(一)預習思考法;
(二)誦讀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f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具體探討、拓展延伸、鞏固探究”等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導入新課估計需要3分鐘;整體感知需要10分鐘;具體探討20分鐘;拓展延伸10分鐘;鞏固探究需要2分鐘。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具體實施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激情導入。(本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景導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激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導入新課)
導語:有這樣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北京城,16歲時從清華大學附中畢業(yè),文革時為響應“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18歲主動去延安老區(qū)插隊落戶,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從此以后再也沒能站立起來,曾有的豪情壯志,所有的年少輕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樓,他痛苦迷惘過好一陣子,后來在母親的奔走下進了街道辦的一家小廠,在那里每天畫彩;再后來,他轉向了寫作,成了一名作家,當他第一次獲獎時,他的健康的朋友們把他從輪椅上抬起來為他歡呼時,他倔強的昂起了頭,但淚水卻委屈地流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史鐵生,讓我們看看他在《我與地壇》怎樣走過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歲月。
(二)抓住關鍵,總體把握(約10分鐘)
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nèi)快速閱讀全文,并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nèi)容。
[設計意圖]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并要求閱讀后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具體探討 (約20分鐘)
這一環(huán)節(jié)分兩個板塊進行,第一板塊:感悟生命;第二板塊:母愛無言。這兩個板塊我主要是通過問題教學法、分析探究法來完成的。下面請大家跟我走進第一板塊。
第一板塊感悟生命我是通過四個問題來達到我的家學目標。
1、“地壇”部分重在寫景,這些景的特點是什么?與“我”的處境有什么相通之處?
2、古園的景物除了荒蕪、冷落外,還有什么特點?請看文中的這一段文字:
3、面對這些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況說說作者得出了什么樣的思考?
4、在“地壇”的景物描寫后作者提出了哪三個嚴肅的問題?核心問題是什么?
由第四個問題過渡到第二板塊:母愛無言。對于這一板塊,我主要是通過問題討論法來完成教學的。
邊聽朗讀,邊思考下列問題。
(1) 文中寫了母親哪些行動?
(2) 作者設想了母親哪些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怎樣的母親形象?
(3) 作者寫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動?有什么作用?
(4) 寫母親與“如何面對命運”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問題有何關系?
第四個問題是重點,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地壇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四)、拓展延伸(約10分鐘)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
討論:
1、你有哪些關于“母愛”的體驗?
2、你遭遇過坎坷嗎?該如何正確地面對?
[設計意圖] 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 ……此處隱藏20025個字……>
(一)導入: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命運叵測,人生道路上,不幸有時會從天而降。面對不幸,有人一死了之,有人奮發(fā)圖強,但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內(nèi)心的掙扎。今天,我們就來感受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21歲時響應號召赴陜西務農(nóng),因積勞到殘而下肢癱瘓后的一段心路歷程。
(二)整體把握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文章后,就文章內(nèi)容提出一個問題,用一個問題將題目及兩部分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
學生讀完課文后發(fā)言討論,既要說出自擬的題目,又要結合課文內(nèi)容說出擬題的根據(jù),老師進行總結。問題范例:文章寫了我與地壇的什么關系?文章是怎樣將“我、地壇、母親”三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三)探討“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1、 1、學生研讀第一部分,探討“我”與地壇的關系。(注意結合具體語句進行探討,即注意文本的解讀)
討論后明確:(1)、“我”殘廢之初,悲痛欲絕,感到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一次次在死亡的邊緣徘徊,偶然地來到這個荒蕪冷落的古園,古園映照著“我”的生活,感受出“我”內(nèi)心的苦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可以說地壇的“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的景物特點與“我”的苦痛、迷茫的心境相似。因而在“我”可以在地壇躲避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可以在地壇那里療傷。
(2)、地壇的“荒蕪但不衰敗”,的特點,使“我”從中受到生命的啟示:園中的小昆蟲蜂兒、螞蟻、瓢蟲、蟬,他們雖身處逆境,但并不頹廢、消極,他們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還有那“祭壇石門的落日,寂靜的光輝被映照得燦爛” 、“雨燕的高歌”、“冬天雪地上小孩子的腳印”等生機勃勃的景象為世界增添了一份活力和亮色,正是這“荒蕪但不衰敗”,的園子,引發(fā)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并從中獲得啟示: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于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余地。但生命的真諦在于把握自我,因而“我”選擇用積極的人生觀戰(zhàn)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并走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堅定地邁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3)、“我”深愛著地壇,因為地壇與我的緣分,還因為地壇的荒蕪與我的心境相似,更因為“我”在地壇時,地壇的富有生機的景物引發(fā)了“我” 對生命、生活的思考, 并中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2、 研究第二部分,理解母親給予了“我”什么?
1、 ( 1)、母親給予了“我”生命,但她除了千千萬萬的母親那樣關愛自己的子女之外,面對殘疾的兒子,她還要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去承受巨大的壓力,以行動感染熏陶殘疾的兒子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了結果會更遭,但她有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薄澳赣H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者,兒子得有一條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哭難也只好由我來承擔?!?/p>
(2)、母親給我的是無私奉獻和毫不張揚的愛 :“曾經(jīng)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jīng)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有急迫”
(3)、母親使“我”獲得了人生啟示:母親苦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兒子承受一切苦難,為兒子獻出一切,堅定地活下去。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母親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母親給予兒子的愛,讓“我”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讓“我”體會到親情的可貴,使我在母親去世后“設想母親的心理、寫小說回報母親、整日懷念母親 、痛恨自己的倔強羞澀”。所以“母親”是我亦即作者史鐵生生命的航標。
3、“地壇”與“母親”有什么聯(lián)系?地壇和母親給予“我”的有什么異同?
討論后明確:“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的腳印,也就是處處的關愛與牽掛.暗示出“我”的成長處處都離不開母親的啟發(fā),就如同地壇給予“我”的生命的啟示一樣,在我的心中,母親已經(jīng)和地壇融為了一體,和作者的堅韌果毅的生命融為一體。
相同點:都在我面對人生不幸、在最最困難、最最低落時給予我慰藉,給予我?guī)椭⒌现矣赂业孛鎸ι睢?/p>
不同之處是:地壇的一草一木及其他的景物描寫觸發(fā)我的感覺,讓我感悟生命;給予我生命的啟迪,而母親同給我的更多的關注,承受別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卻又堅定地活下去,她的苦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兒子承受一切苦難,為兒子獻出一切,她的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她的活法,給予我生活和生命的啟迪.從這個意義上講,母親用她的生命來啟迪我,這是與地壇所不同的。所以作者說:我愛地壇,更深愛我的母親。
(四)品味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并通過反復朗讀,從抑揚頓挫、修辭、句式、表達的感情、所寄托的寓意、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生動等角度去品味語言,并模仿著自己創(chuàng)作一句來。(小組合作完成)
(五)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
1、聯(lián)系貝多芬、海倫凱勒、司馬遷、張海迪等人的例子來談談關注生命,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問題。
2、聯(lián)系書寫母親的詩如孟郊的《游子吟》等以及當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愛你》《懂你》等來感受母愛的偉大,親情的可貴。
(六)播放歌曲《真的愛你》及鋼琴曲《命運交響曲》結束本節(jié)課,在美妙動人、振奮人心的音樂聲中,激發(fā)學生再次感受親情的可貴,并樹立“扼住命運的喉嚨”、與命運抗掙的生活態(tài)度,奏響命運的樂章。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xiàn)教學的重難點:理解“我”與地壇、母親的關系:
我 與 地 壇
史鐵生
深愛地壇 深愛母親
我
感悟生命 感受親情
說課方案的自我評價:
本課的設計主要抓住了題目所涉及的內(nèi)容要素:“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作為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突破口,深入理解作者的心靈世界,體味他與地壇和母親的情感,理解他從地壇的景物描寫中、從母親的平凡和瑣屑的實踐中感悟生命、感悟親情,完成此環(huán)節(jié)之后,下面的語言品味及情知教育則水到渠成,可以說起到了“牽一而發(fā)動全身”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本說課稿諸多方面不盡人意:如對課堂中學生會出現(xiàn)的問題沒有預先設想;板書的設計欠藝術性和高度概括性等。懇請指正。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