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說課稿合集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理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說課稿 篇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的結構、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2、過程與方法
了解人類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認識人類的探索將不斷深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物質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點:認識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了解原子及其結構
教學難點: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微觀模型
教學方法:閱讀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美麗的世界上、大家看,我們的世界中有藍天、有白云、有花朵,這么多美麗的現象都離不開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
(教師引導同學們觀察教材中圖11、1—1和圖11、1—2中的兩幅圖)
[師]看到這些,同學們能想到什么問題呢?
[生]宇宙的組成是怎樣的呢?
[生]太陽系的組成呢?地球在太陽系中是怎樣運動的呢?
[生]科學界說火星上已發(fā)現了生物生存的痕跡、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很好,通過這一節(jié)的學習,我們來了解一下宇宙和微觀世界、
二、進行新課
(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
宇宙浩瀚無邊,有無窮的秘密等著我們探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渴求知識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想像能力、
強調地球只是太陽的八大行星之一,指導學生觀察插圖11。1—2、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像能力、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11、1—2,強調銀河系很大,穿過也要十萬年的時間、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11、1—1,強調宇宙很大、物質是運動的,舉例(包括化學生物方面的運動),強調物質的客觀存在性,初步建立學生的物質世界觀、
(二)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舉例:分糖、分醋、著重幫助學生構建分子的物理模型和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提出問題,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引導學生推測原因、培養(yǎng)學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閱讀課本,對“任何物質都由極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進行討論,參照圖11、1—3思考、
思考:水、冰、水蒸氣都是由什么分子組成,為什么它們在物理性質上有那么大的區(qū)別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閱讀課本,學生描述插圖11、1—6中的類比
(三)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微觀模型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微觀模型。
讓學生了解它們在宏觀均區(qū)別是由于微觀結構不同造成的、知道水的態(tài)變化的特殊之處。
(四)原子結構
抓住原子結構與太陽系相似這一特點展開,質子和中子能在太陽系中找到對應結構嗎?突出物理學的對稱美。
隨著老師對原子結構的介紹,思考它的哪些部分跟太陽系相對應、用乒乓球模擬原子的結構。
提出問題:納米指的是什么?納米技術又指的是什么?生活中還遇到哪些與納米有關的事物、了解前沿科技發(fā)展狀態(tài)。
了解納米技術、知道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了解納米技術的應用前景。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說課稿 篇2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互感自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電磁感應現象的發(fā)現是電磁學中最重大的發(fā)現之一,自感現象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殊情況,是對前面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對以后的學習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對通電、斷電自感現象的判斷
難點是:對自感有關規(guī)律的認識.
二、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此確定本課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2、能夠用電磁感應知識分析通電、斷電自感現象;
3、知道自感系數是表示線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大小的決定因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
2)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節(jié)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2)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jié)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是:
教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jié)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采用講述、對比、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三、過程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1、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首先我提出這樣的問題: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么?
緊接著我出示這樣一個電路圖并設問: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左或向右滑動時,有無電流通過電阻R1?電流的方向如何?
然后教師提出:對于線圈L1來說,當滑動變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動時,穿過L1這個電路的磁通量也發(fā)生了變化,會不會在這個閉合電路中也發(fā)生電磁感應想象呢?是否有感應電動勢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緊接著提出互感現象,然后多媒體展示常見的變壓器、收音機的“磁性天線”等互感現象的具體應用。
讓學生來了解變壓器、收音機的“磁性天線”都是利用互感現象制成的。知道互感現象在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中的廣泛應用。
2、實驗探究自感現象
首先設計一演示實驗 :讓幾位學生手拉手與一個線圈并聯(lián),電源只需一節(jié)干電池,發(fā)現在開關斷開瞬間學生受到電擊,迅速收回雙手。
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一節(jié)干電池怎么會使學生受到電擊呢?由此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新知的探究渴望,引入自感現象
接著演示兩個有關自感現象的示實驗.要求學生注意演示過程和瞬間發(fā)生的現象.
(1)通電時的自感現象(如圖),
首先展示電路結構,讓學 ……此處隱藏7034個字……結
以上是本節(jié)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本節(jié)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廣泛利用各種聲音,視頻,動畫等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情感,而且還運用情景模擬活動,使學生順其自然的進入角色,融入學習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探索研究,體驗與科學家牛頓原始研究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原理相似的“再發(fā)現”過程,引起情感共鳴,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協(xié)作,會話交流過程中逐個解決需要學習的問題,最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結束課程。
物理說課稿 篇7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變阻器是電阻知識的實際應用,在電學實驗和無線電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學好變阻器,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電阻的概念,又為今后的學習特別是做電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
2、教學目的要求:
A、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1)知道滑動變阻器的構造,認識它的符號和結構示意圖,會用它改變電流;(2)會讀電阻箱的阻值。
B、能力培養(yǎng)。(1)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電阻知識,設計出滑動變阻器;(2)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變阻器,并總結出改變變阻器連入電路電阻大小的方法和規(guī)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c、思想方法教育。引導學生在設計變阻器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矛盾,激發(fā)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方法。
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以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3、本節(jié)說課的重點是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難點是了解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因為了解構造是學會使用儀器的前提,只有了解儀器的構造,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它的使用方法,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而課本一下子就提到一個叫滑動變阻器的裝置,很突然,學生難于接受,因此需要進行必要的引導。
二、教法與學法
變阻器的教學屬于實驗儀器的教學。本節(jié)課擬采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來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學生對實驗儀器的認識過程是:先了了解儀器構造,再學習儀器的使用方法。因此教學上力求通過對變阻器的原理、構造、這一難點的突破,來順利開展其使用方法這一重點的教學。
設計滑動變阻器,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教材又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所以,本人力圖通過實驗與電腦相結合的手段,引導學生完成這個設計,讓他們初步體會到“創(chuàng)新”的喜悅,加深他們對物理這門學科的感情。
三、課堂設計
1、采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約3分鐘)。應用演示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fā)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具體做法是:教師演示燈光由暗變亮,再由亮變暗。接著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推出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燈泡亮暗的變化是由于電路中的電阻發(fā)生改變。這時,便將學生的帶入問題所設計的物理情景中。
2、循序漸進,突破難點(約12分鐘)。充分利用上節(jié)課所學的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長度、材料、橫截面積、溫度),提出問題:如何改變導體的電阻?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踴躍發(fā)言,各抒已見,通過分析,指出利用改變溫度來改變電阻不實用,而對比其余三方面得出改變導體電阻最方便、實用的方法是:改變導體的長度,教師運用以不演示實驗對學生的想法加以肯定,并指出在實際應用中人們就是采用改變導線在電路中的長度來逐漸改變電阻,并把這一原理制成的裝置叫做滑動變變阻器(板書:
然后,教師提出問題,應如何增大它的阻值變化范圍?引導學生想出:需要增大電阻線的長度。順著這一思路,教師加以演示,結果出現電阻線太長,操作將很不方便的矛盾。從而,再次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要把電阻線繞在瓷筒或膠木筒上來解決這一矛盾。對照圖一,并指出,為了接線方便,在左端裝上一個接線柱A。
接著,又提出該如何放置“夾子”?引導學生想出:可在筒的上方架一根金屬棒,把“夾子”改裝成滑片,讓“滑片”穿在其中滑動。同樣為了接線方便,必須在金屬棒一端加上另一接線柱D(上述設計過程,教師通過自制具加以演示)。
緊接著,再指出:如果不小心讓瓷筒上的線圈相碰或線圈太密造成它們互相接觸,發(fā)生短路,應如何解決?引導學生想出,線圈必須涂上絕緣漆。但隨之又出現滑片不能與線圈接通的新矛盾。再次引導學生想出,必須把線圈與滑片接觸處的絕緣漆刮掉(以上設計過程,利用電腦完成)。這樣就成功設計出滑動變阻器。(出示實物,板書:2、構造)并指出調舞臺燈光的亮暗就應用到滑動變阻器(前后呼應)。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分層次地提出問題,步步逼近問題的本質,主動掌握思維的技巧,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3、承上啟下,突出重點(約18分鐘)。(板書:3、使用方法)首先,通過學生實驗來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桌上下滑支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化范圍,以及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第二,請學生根據課本P.87圖7-8,將實驗桌上的儀器連成電路,把滑片P滑到阻值最大的地方,檢查無誤后,閉合開關,按照下表所列的項目完成實驗。
實驗次數
滑片P移動方向
連入電路電阻線的長度變化
連入電路電阻的大小變化
電路中電流強度的變化
1
向A(左)端
2
向D(右)端
第三,引導學生分析表格總結出變阻器的變阻規(guī)律:滑片越靠近固定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其次,教師表演如下實驗:①使用前將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調到最大,接通電路,燈泡發(fā)光;②使用前將滑阻器的滑片調在阻值較小處,接通電路,燒斷燈絲。引導學生總結出注意事項二:不能使通過變阻器的電流超過最大值。(板書:4、注意事項)
通過實驗使學生印象深刻,進而總結出使用滑動變阻器的注意事項,并適時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器材的教育。
4、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及時鞏固所知識(約2分鐘)。介紹變阻器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應用,如調節(jié)電視機音量、亮度及對比度的電位器、調節(jié)臺燈亮度的調光電位器等都是變阻器的具體應用。
5、提出問題,引入另一新知識(約5分鐘)?;瑒幼冏杵髂軌蜻B續(xù)改變連入電路的電阻,但不能表示出連入的電阻值,為了能改變連入電路的電阻,又可直接讀出其電阻值,人們便設計出另一種變阻器電阻箱(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事物)(出示實物,并板書:〈二〉電阻箱)。在電阻箱的教學上,借助投影儀,結合多媒體教會學生讀電阻箱的阻值和根據值旋定旋鈕。
6、要求學生總結滑動變阻器與變阻箱的區(qū)別。
7、分層次練習,回顧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
8、布置課后實驗:要求有興趣的學生,課后利用紙筒,漆包線等材料制作有四個接線柱的滑動變阻器模型,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