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又是運用多個小故事表現(xiàn)人物的。若教師在教授課文的過程中,只是引導學生對小故事逐個地進行分析,勢必將課文的內容弄得支離破碎,學生難以有一個整體的印象。針對課文布局謀篇的這一特點,我在教授此篇課文時,從整體入手,精心設計板書,姣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這篇板書的圖形是一個大大的“人”字,從表面看去無特意之處,但確是我鉆研教材后精心設計的。我將板書的圖形勾畫成一個“人”字,就是暗示學生課文所寫的是一個“人”。這樣板書圖形與課文末尾的點題句“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前后呼應,這樣,就在學生的大腦中強化了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的印象。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因此,我將“受愛戴”板書在“人”字的頭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叭恕弊值淖笥覂蛇叄筮叞凑n后“思考·練習”的要求,列出各個小故事的小標題;右邊與左邊一一對應,是對各個小故事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的概括。整個板書言簡意賅,條理清楚,并具有對稱美。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2《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11冊第5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都是關于魯迅的文章,有魯迅自己寫的《少年閏土》,也有他人對魯迅的回憶。本文就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在魯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時寫下的一篇回憶錄。文中通過“趣談水滸”““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幾個小故事,反映出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人。我覺得這堂課有這么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補充課外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在教學中,我將課外的巴金先生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穿插在其中,講完了一個故事,就出示一段相應的段落讓學生讀一讀,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尊敬和愛戴之情。
二、抓住重點句子深度解讀文本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帶領學生品讀“救助車夫”這個故事,而在這個故事中,我又著重讓學生品讀著重描寫伯父救助車夫動作的句子,抓住一個“跪”字,我先讓學生來做一做跪的動作,然后讓學生談談這樣跪著的感覺,當學生談到這樣半跪著腳酸酸的、麻麻的時候,我再進行引申:伯父就這樣跪在車夫面前,跪了很長一段時間。接著讓學生從文本中找一找,從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跪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們都能認真閱讀文本,從時間的變化、周曄的感覺、伯父的動作細致等不同的方面說明伯父跪了很長一段時間。通過這樣層層深入地挖掘,孩子們就從一個跪的動作,看出了伯父關心勞苦大眾。接著,我再讓學生談:“你覺得伯父這一跪,跪出了什么呢?”由于前面的鋪墊,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生都能從不同的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有的學生說:“跪出了伯父的慈愛!”有的說:“跪出了伯父對勞苦大眾的關心?!边€有的說跪:“跪出了伯父與勞動人民平等的關系?!薄揪渲?,我從一個跪字入手,使得整個流程自然,達到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讀寫結合,拓展文本
這一段中,還有個重要的句子,就是小周曄看到伯父嘆息的一句話。在這句話的處理上,我著重是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走進伯父的內心世界,讓學生來寫一寫當時的內心活動。通過前幾個故事的學習,以及教學中我穿插的伯父的資料的補充,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魯迅先生的愛憎分明的個性,憂國憂民的情懷,因此,很自然地就能將先生此時此刻的無奈、擔憂、憎惡之情表達出來,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為了讓學生將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現(xiàn)出來,我沒有忘記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因此在學完了這個故事之后,在音樂的伴奏下和孩子們進行了激情地跳讀,而這個跳讀的環(huán)節(jié)為這節(jié)課營造了一個很好的課堂氛圍,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文本之中,沉浸在伯父對敬佩與懷念之中。
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存在這樣的不足:在教學中我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朗讀的指導上沒有真正的體現(xiàn)層次性,學生的朗讀并沒有因為我的指導而提升;同時,雖然我深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但是在教學中我還是沒有大膽地放手,生怕學生不能體會文中的情感,牽引的太多,學生自己思考的空間太少了。而且,小組合作的討論有點流于形式。如果我在設計中能將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地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我再針對學生的交流來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可能更加合適??傊?,通過這一次的賽課,我覺得自己受益匪淺,今后在教材的把握上,我會有所取舍,充分考慮課堂的重難點,訓練也要有針對性,大膽放手,保證一課一得。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34月25日,在XX小學聽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幾節(jié)同課異構的課,深受啟發(fā)。這幾位老師的課各有特點,各有優(yōu)秀,值得學習。
課文所寫的時代背景離我們的生活相去甚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較為困難,特別是對于“碰壁”的理解上,學生不好理解。呂老師針對這一問題上,在備課時查閱和選取了大量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一是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文本閱讀,對于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課文以五個故事展開,講解時側重重難點。備課深入細致,這些都值得學習。另外我也提一點意見吧。我覺得在材料的選取上,可以增加一些魯迅先生為革命,為社會,為人民所做的事情上增加一些,可以更好地幫學生理解先生為什么那么受人愛戴。另外,最后,呂老師選取了妻子、兒子等人對先生的評價,我覺得這些好像與主題無關。魯迅先生的母親從來不看他兒子的作品,而是特別喜歡張恨水的小說,那能說先生不是個偉大的作家嗎。
崔老師備課獨到,理解準確。先生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一位偉人,還是一位慈祥、幽默的長輩。所以崔老師在板書時就加以區(qū)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另外,在講課時,崔老師就像是在放風箏,看似游離在外,而又圍繞主線。放開有利于學生的思維,主線則保證不偏離課文的主題。另外,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的笑容,有趣的游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也提一點建議吧。崔老師說,會的我們不講,我們就講不會的。那你如何判斷學生的會和不會,是不是要做調查和提問,針對大多數(shù)學生的疑問來進行講解。讓學生對自己的.疑問提問題,再引導討論,配合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是不是會更好點。
以上是我的一點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三人行,必有我?guī)?。通過聽課,學到了好多好的方法。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4初讀課文時,先讓學生通過默讀課文,了解作者寫了哪幾件事(每件事通過空行成為獨立的一部分),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指導學生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訴學生,小標題 ……此處隱藏7317個字……
師:作者當時還很小,所以聽不懂伯父意思深刻的話,請同學們像一下,魯迅先生可能會怎么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涫滌瀉艽蟮哪訊齲???匭肜斫馕謀舅?毯?納羈桃饉跡?私餿嗣窨嗄訓母?駒?潁?瘓浠氨匭牒臀謀窘?猩畈愕畝曰啊?<br>
……
我耐心的等待學生的發(fā)言。
終于有學生舉手了。
生1:車夫家里特別窮,連飯也吃不飽,根本就買不起鞋。
生2:車夫每天掙的錢太少了,還要養(yǎng)活家里的人。
生3:是那個社會太黑暗了,才使窮人的日子越來越苦,連鞋都買不起。
師:是啊,魯迅肯定說到了造成窮人生活苦難的根本原因──社會的黑暗。這樣深刻的道理,小時候的作者所以才聽不懂。
【反思】
1、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但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用自己的口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還應讓學生思考對話隱喻意義,使對話的層次更深一層。
2、對話不僅僅是雙方情感互動、交流,同時也應是理解文本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學生只有理解了魯迅對那個黑暗社會的痛恨,才能理解文本隱含的意義,說出文本沒有說出的話。這樣的對話才能有較深刻的層次,才能觸及文本的宗旨。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3今天,神農架林區(qū)教研室操主任,吳主任及九湖中心學校的王主任和劉主任蒞臨我校,對我和劉佳兩名20xx年省招新機制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了指導。今天我講的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侄女周曄在魯迅先生逝世9周年時寫的一篇紀念性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課后,四名主任分別對我和劉佳老師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了耐心,細致的點評和指導。我也認真地對今天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了反思。
今天我的課堂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失誤:首先,自己心里發(fā)怵,因為小學生如果想真正理解魯迅的文章,必須要充分地了解這個人,而要想充分了解魯迅,又必須先去了解魯迅所處的時代。對于介紹這段歷史,我是沒有作好充分準備的,因為自己本身就不夠了解那個時代,況且就算略知一二,讓學生充分理解也是很困難的。由于自己對于講清魯迅并沒有把握,加之沒有對自己準備的多媒體材料作充分的了解,造成了課堂短暫冷場。其次,過渡不夠自然。從字詞講解過渡到課文講解時,我忘了對上一環(huán)節(jié)作總結,造成了過渡突兀,學生一時難以接受老師布置的新任務。最后,我想對自己的表達能力作出反思。作為一名非專業(yè)語文老師,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有欠缺在所難免,但如果不認清自己的不足并提前作好充分準備就是自己的失責了,畢竟作為一名老師,表達能力方面的自我訓練和提升是我們教學職責的重要部分,如何讓自己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是我們每名老師需要訓練的重要教學能力。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作好最最充分的準備,“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僅是形容的演員的工作,也是形容老師的工作。老師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的良心負責。想象自己的每節(jié)課都有其他老師在場聽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節(jié)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4《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悼念伯父”、“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告訴我們伯父是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這一課應怎樣上,課前我翻閱了一些資料和別人設計的教案,我進行了認真地思考和備課:首先、整體入手:因為文章是個系統(tǒng),教學中教師應有一個整體觀念,整體感知,局部體會,再回到整體感悟上。這樣學生所學不是一些零碎的東西,而是對課文完整的認識。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脈絡清晰,敘事清楚,中心明確,因此備課時選擇了整體感知內容,直奔中心的教學方法,提綱挈領,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其次、以點帶面:教學中,最忌諱的是逐詞逐句地分析講解。在課文第一段教學中,突出一句話:魯迅先生受到人民的愛戴,抓住一個詞:愛戴,圍繞這句話,這個詞,分析課文,并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加強語言訓練:加強語言訓練已成共識,如何加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認為有兩點:
1、訓練點要準,要考慮到教材實際,更要考慮到學生實際,難易宜適度。比如“張冠李戴”、“囫圇吞棗”二詞在課文中都有上下語境可作理解參考,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再弄清兩者關系,并據(jù)此說因果句,這樣訓練點選擇就較為適當。
2、訓練應扎實,不應架空。這兩詞的教學立足于課文,不僅加深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了諸多不足之處:首先,在教學中講的還是過多,啟發(fā)學生的太少,擔心回答不上來和時間不夠而直接引出答案,這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訓練。今后,要多引導學生根據(jù)閱讀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最終找出答案,這樣就能拓寬學生多樣化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5《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后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在“救助車夫”這一部分當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動詞。在這一部分中,老師特別抓住了其中的“跪”字。這個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魯迅先生的關心勞苦大眾的品質。在執(zhí)教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先讀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動的語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一個詞。究竟為何怦然心動,學生先對“跪”的意思進行了詮釋,這是一種小輩對長輩禮貌的作法;然后,又對車夫與魯迅先生的身份進行了比較,結果顯而易見。這種不計較身份的作法,的確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是的,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怦然心動,是那么的重要,談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輕而易舉。
通過隨后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fā)現(xiàn)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1、如何做到向40分鐘要質量,40分鐘學生們應學到什么?
講了這節(jié)課,再結合平時上課的情況,自己感覺這堂課中學生所學到的東西膚淺,不深入,再結合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相差深遠。
2、如何做到使學生在整堂課中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樂于學,想辦法學?
一堂課上,只有半數(shù)學生能夠注意聽講,積極發(fā)言,而其他的則只做旁觀者,坐在那里默不作聲,是積極思考而不愿表現(xiàn)自己還是跟本不動腦坐在那只顧自由的活動呢?有時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顧忌不過來,于是課堂效果總是不理想。一直以來,總在想辦法如何使學生在積極思考、活躍氣氛中學習,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文檔為doc格式